阿爸有說,
做任何事情,
謙卑就對了。
對山謙卑,
對人謙卑,
對自己也謙卑。
謙卑不是沒自信,
自信也不需要用奇怪的方式表達。
不過祖靈與火災的關聯我是覺得沒有關系QQ
--------------------------------------------------------------
轉自 @角鴞水鹿 在 台灣山岳論壇的文章:
這是我長年在部落的心得,請大家參考並給予建議
說真的,非原住民啊,還是不要隨便拿各原住民族的祖靈來開玩笑,現在就發生高山火災了吧,關於這個部分,我就分兩段來講個故事吧。
遠因:最初,在知名社群影音平台上,出現了某些登山探勘人物,意外發現了布農族的家屋遺址,面積龐大,他們形容這處遺址並沒有出現在日治時代地圖上,所以就錄影了許多片段,上傳到社群影音平台,但是後來被部分布農族人看到後,希望能撤回影片,而錄影方卻堅決不撤,甚至有人說這也是一種紀錄,可以更清晰的協助族人追溯過往,但一些族人認為,這裡是祖先長眠之處,並不適合踏入,族人們若要前往,也都會做儀式後前往,以避免會有不祥的事件發生,然後族人竟然看到一群沒有經過儀式,更非布農族人的其他民族不僅踏入家屋,還拍片上傳影音平台,當然希望能撤掉以表對祖先的尊敬與避免不祥,後產生意見不同的對立至今,好的,針對上述事情,我做一下不專業分析,假設是我發現的話,我會如何做:
1、關於族人方,當初反彈的布農族人說,那裏是他們的舊部落,是祖先居住過的地方,不可以亂闖入,然後又說那裡曾經有上千的族人居住過,是祖先口傳留下來的事情,所以地圖上並沒有,所以堅決反對其他族群的人用各種形式踏入舊部落與祖先的頭上,甚至拍片外傳,這樣對後代不好,所以反彈。
2、關於探勘方,上述族人方的看法在跟探勘方產生不同意見時,主要大概是探勘方認為反彈的族人根本亂說話,他們認為族人說那裡曾經有過上千人的布農人住過是亂說,也認為反彈方族人張冠李戴,亂把舊部落隨便就套在自己身上,認為那裡不見得就是你們祖先居住過的地點,還硬要說探勘方是觸犯了samu禁忌,所以不撤影片。
好了,上面是簡單的總結說法,兩方都有我的朋友,我也盡量用我自己覺得最客觀的方式來回答,畢竟我不是要再挑起爭端,而是要給後輩們建議,找出未來碰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最恰當的做法。
1、以我自己在各族群間的理解,有時候族人在講話時的邏輯與使用的形容詞,會跟漢民族不同,多數漢民族在講時間、人數、亦或是其他數字型的描述時,會用較為精確的數字來表達,但是對於原住民族來說,那就是個形容詞而已,所以我可以理解族人說的上千人居住在那邊的上千,其實要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上“千”人,而是指那裡曾經居住了非常多的族人,“千”,不是確切的數字,只是“形容”而已,再舉個登山人都知道的例子,每每爬山爬到一半,遇到布農族人,問說還有多久,舉例,布農人可能會說還有半小時就到了,結果我們一走,兩小時才到,就是這個情形,所以並非族人亂說,是那種布農族式的邏輯再用漢語表達出來後的落差所造成,關於這一點,其實是漢民族朋友們應該都不會理解與感受到的事情,以至於產生誤解,如果全程都用布農語表達,反而不會有這種形容上的落差。
2、探勘方如果是我,我有能力走到不知名的舊部落,我也拍攝了很多影片,但是接下來的事情,我就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首先,我也承認與贊同原探勘方說的,就是有能力走到這個地方,發現這個地圖上沒有的龐大舊聚落,然後攝影拍下紀錄影片,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何況影片拍攝後,回去剪接後製,真的可以作為未來在部落中給族人子孫們的紀錄與教育,這真的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後面的發展卻都變了樣,待我第三點來講了。
3、前述提到如果是我,我該怎麼做,好的,如果我是探勘者,我也拍了紀錄影片,我也理解布農族人這種邏輯與不精確的漢語講法,那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我會抽空帶著地圖,帶著我所拍攝的影片,再到布農的部落去,訪談,先確認可能是現在的哪個部落的祖先,當然若真的要找到確切的後代,也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問到口傳比較接近的部落吧!再來,就是委婉的跟當地族人訴說整個探勘的過程,假如我以東埔部落為例,我就找東埔的族人,再透過族人去找尋獵人,以及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口述歷史耆老等),再把探勘過程,去到家屋的前後歷程,拍攝過程跟族人說,一起討論,期間也可以先用低姿態,適當的表達對於前往舊部落內部踩踏與拍攝影片的歉意,只要有這些“尊重”的動作出現,我想以我對各族群的認識,族人不僅會接受,甚至會給你更多的資訊,再來,如果我要剪接後製影片,我也可以在拜訪部落後,請族人也入鏡,解釋這個探勘隊所拍攝到的種種,當一個探勘者所拍攝的影片,裡面有了自己族人的後續解釋,不僅表達了對族人充分的尊重外,這樣子的影片公佈出去,價值就會更高,即使這些族人可能真的也不是舊部落祖先的後代,但是至少還是保有了布農族人對於這個地區的觀點與解釋,還是會比較適當吧。
長期以來,我遇到各個族群的人,跟我講述甚至抱怨過所謂的學者,只是用“學者”,用“漢人”的理解,然後一直認為自己是在幫助原住民保存文化或是爭取權益之類的事情,殊不知,漢民族或是學者一直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族人,一定就會跟族人的“認知”有落差,簡單的說,我們要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就醬子,所以,要幫原住民族發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沒有事先跟族人做充分的溝通,只是網路上你打字我打字,根本不會有共識的,另外,更不要“代表”族人去侃侃而談,除非人家真的已經是把你當自己人看待,或是非常的信任你了,否則,就是一種“越俎代庖”,反而會有更多的衝突的。
好的,一下子寫太多了,關於拿祖靈開玩笑的近因,待下回分解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如何 幫助原住民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題報導|突破CSA限制 原民聚落找出賣菜之外的價值成功轉型】
原住民Yusiy本著幫助新竹千甲部落的心,辭去工作在千甲做課輔,希望幫助原住民同胞能自立,但了解千甲部落居民的困難後,她理解到除了教育,部落居民亟需穩定收入來源。因此她開啟「千甲農場」的CSA計畫,邀請部落同胞加入,期待藉由自然生態農業,能讓都市原住民有穩定的收入。
儘管立意良善,但千甲農場卻迎來不少消費者的抱怨,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農場的一項挑戰......
🔸延伸閱讀:
《半農半X 青年回流 以互信互助守護在地幸福!》
https://pse.is/3d3477
《從農夫到消費者、社區到社群 人與土地 共好共存》
https://pse.is/3cjskm
#地方創生 #CSA #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社群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農業 #新竹千甲 #千甲部落 #在地農民 #社區協力農業 #都市原住民 #樸門生活 #慢島生活 #阿中農場
如何 幫助原住民 在 田雅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深入原鄉 #關懷觸角多面向
#2021充滿祝福的新年禮物 #冬令救濟
💝我也想幫助原住民及清苦家庭💝
💝 https://forms.gle/zJb8xnxmfTxGbsSr8 💝
雅芳一直都在關心生活較清苦的家庭
往年我們服務團隊都是以發放愛心米、油為主
那天在教會中聽著宋智達弟兄的分享
決定讓今年的關心可以延伸更多層面
讓一份愛,可以幫助到清苦家庭
也可能同時幫助到原鄉部落的孩子
也歡迎各位好朋友一起加入送愛的行列。
#科技x農創x噠噠丸
宋智達很早就開始關注原住民的情況,了解台灣工業化以後,大批的原住民年輕人都外流到都市工作,造成山上只剩下年老的長者和年幼的小孩,家人分隔兩地就容易產生問題,山上的教會也因沒有信徒而面臨關閉的危機。他想以農業吸引年輕人留在部落,但要在山地推動農業並不容易,因水土保持的問題,不能大動作進行開墾。在兩難之間,宋智達突然獲得靈感,認為或許種植香菇是一條可行之路。於是他從科技跨足農業,在2015年成立了沛錦農創(TATC),宋智達與新竹縣農會合作,在新竹縣芎林鄉成立「沛錦農創育成中心」,開幕時邀請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主講,並為這個科技農場題字。自此大量訓練原住民如何培植巴西蘑菇,雙管齊下地進行研發訓練和人才培育的工作。為協助原住民發展種植香菇的事業,宋智達也與多個落部教會合作,有意願學習的兄姊經教會推薦後,沛錦農創將以半價提供木屑太空包給他們,並協助在山上搭建菇寮。
為增加香菇的附加價值,沛錦農創也與新竹老字號貢丸鋪合作,使用不施打疫苗且榮獲神農獎的家香豬肉,過程絕不添加硼砂、防腐劑及漂白劑,製作出彈牙口感的柴燒香菇貢丸「噠噠丸」,及巴西蘑菇牛肉丸等,榮獲2020年新竹良品,加上特有的香菇紅蔥,已在市場上打出知名度,並在台灣教會公報社書房公益平台等通路販售。
#預計2月10日舉辦新年祝福聚會
#將大家的祝福送給需要幫助的家庭
#新年禮盒充分實現部落循環經濟理念。萃取液做成黑豆醬油之後,🍄🍄烘乾第二次,請我們贊助多年的喜憨兒烘焙坊,做成餅乾。也做香醇無比的巴西蘑菇紅茶。
💝我也想幫助原住民及清苦家庭💝
💝 https://forms.gle/zJb8xnxmfTxGbsSr8 💝
如何 幫助原住民 在 請問可以線上捐款指定此專案活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總是被忽略, 在原住民部落,父母多在外地工作, 孩子只能託給用母語溝通表達的阿公阿嬤帶, 長期處在不學習的環境,孩子沒有學習意願也不懂為什麼要學習? 幫助原住民 ... ... <看更多>